在燃油動力設備的發展歷程中,汽化器(又稱化油器)曾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。它是一種將液態燃油與空氣按特定比例混合,形成可燃混合氣的裝置,廣泛應用于早期的汽車、摩托車、小型內燃機(如割草機、發電機)等設備中。盡管如今電噴系統已逐漸取代其在主流汽車領域的地位,但在小型動力設備和復古車型中,汽化器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。本文將從工作原理、主要類型、應用場景、常見問題及維護方法五個維度,全面解析汽化器的核心知識。
汽化器的核心工作原理
汽化器的工作基于 “伯努利原理” 和 “燃油霧化” 兩大核心機制,整個過程可分為四個關鍵步驟,實現燃油與空氣的精準配比:
1. 空氣吸入與氣流加速
當發動機啟動后,活塞向下運動形成負壓,空氣通過汽化器的 “喉管”(Venturi Tube)進入氣缸。喉管設計為中間細、兩端粗的特殊形狀,根據伯努利原理,空氣流經喉管時流速會顯著加快,同時壓力降低,形成局部真空區。這一負壓環境是后續燃油吸出的關鍵動力來源。
2. 燃油吸出與初步霧化
汽化器的浮子室(Float Chamber)內儲存著從油箱輸送來的液態燃油,其油面高度由浮子和針閥共同控制,保持穩定。浮子室底部通過 “主量孔” 與喉管下方的噴油口相連,當喉管內形成負壓時,燃油會被負壓吸出,從噴油口噴入喉管內的高速氣流中。高速氣流會將噴出的燃油 “擊碎”,形成細小的油滴,完成初步霧化。

3. 混合氣配比調節
為適應發動機在不同工況(如怠速、加速、高速)下的燃油需求,汽化器通過多個調節機構控制混合氣濃度:
怠速系統:當發動機低速運轉時,節氣門開度小,喉管內氣流速度低,負壓不足。此時怠速量孔會單獨向節氣門后方的負壓區供油,保證怠速時混合氣濃度適宜,避免發動機熄火。
主供油系統:發動機正常行駛或高速運轉時,節氣門開度增大,喉管內負壓增強,主量孔成為主要供油通道,通過控制量孔大小調節燃油流量,確保混合氣濃度符合動力輸出需求。
加速系統:當駕駛員突然加大油門(急加速)時,節氣門快速打開,空氣流量瞬間增加,但燃油因慣性難以快速跟進,易導致混合氣過稀。加速泵會在此時主動將額外燃油噴入喉管,彌補燃油滯后問題,保證加速順暢。
加濃系統(省油器):發動機高負荷運轉(如滿載爬坡)時,需要更濃的混合氣以輸出更大動力。加濃系統會通過機械或真空控制,打開額外的加濃量孔,增加燃油供給,滿足高負荷需求。
4. 混合氣進入氣缸
霧化后的可燃混合氣經節氣門(控制進氣量)進入進氣歧管,分配到各個氣缸,與火花塞點火后燃燒,推動活塞運動,實現動力輸出。
